2025年全球跨境電商市場規模預計突破1.2兆美元,其中非英語市場成為成長主力,這為企業國際化擴張帶來巨大機遇。然而,CSA Research最新研究顯示,82%消費者更傾向購買母語廣告的產品,42%美國消費者會因付款方式不符而放棄購買,凸顯在地化行銷的重要性。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下,Remarketing策略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與轉型契機。傳統手動在地化方式如影片配音耗時費力,而AI工具的崛起正改變這一局面。Google的隱私沙盒技術與PAIR(發布商廣告主身分核對)等解決方案,讓行銷人員能在保護用戶隱私的同時,實現精準的跨市場。本文將深入解析全漏斗視角下的預算分配框架,結合Makro、Timberland等國際品牌實戰案例,揭示AI時代如何透過技術革新與數據驅動策略。
上層漏斗的Remarketing目標在於擴大觸及面並強化品牌記憶度,而非立即追求轉換。南非零售商Makro的案例顯示,透過Demand Gen廣告提升知名度,再結合YouTube Shorts增強購買意願,能有效提升整體漏斗表現。實務操作上,建議採用6秒不可略過串場廣告快速建立品牌印象,搭配YouTube刊頭廣告創造大規模曝光。數據顯示,YouTube廣告能提升18%的搜尋需求,這正是上層漏斗效益的具體體現。預算分配關鍵在於平衡覆蓋廣度與頻次控制,避免過度投放導致廣告疲勞。增量測試工具能精確衡量廣告對品牌搜尋量的提升效果,幫助行銷人員判斷哪些創意與投放策略真正驅動消費者進入認知階段,而非僅是記錄曝光數字。這種數據驅動的預算分配方式,能確保上層漏斗投資產生實質的品牌記憶度提升。
中層漏斗的Remarketing重點轉向深化互動與受眾分層。Timberland 50週年案例中,cacaFly團隊運用15秒不可略過串流廣告進行產品深度溝通,並透過可略過串流廣告對品牌興趣族群進行,成功將18-24歲年輕受眾的搜尋量提升2.8倍。此階段預算分配需著重「品質指標」優化,包括影片完成率、品牌提升度等。清單的建立與管理成為核心技術,透過追蹤已互動用戶行為,建立動態分層受眾群體。Travelstart的案例證明,將中層漏斗預算重新導向績效目標,能使單筆預訂收入成長50%。預算分配上建議採用「階梯式遞增」策略,隨受眾互動深度逐步增加投放比重,並透過影片實驗工具持續測試不同創意版本,找出最能驅動考慮行為的內容組合。
下層漏斗Remarketing直接關係到轉換價值與廣告支出回報率(ROAS)的最大化。MandM Direct的實例顯示,採用目標ROAS出價策略後,廣告支出回報率提升120%,營收成長48%,每次轉換成本降低20.7%。這階段預算分配需高度聚焦「價值出價」技術,透過Floodlight標籤追蹤跨通路轉換路徑,辨識哪些接觸點真正促成銷售。數據驅動歸因模型能分析消費者旅程中的每次互動,精確計算各渠道的貢獻度。實務上建議採用「邊際效益遞減」原則分配預算,即持續增加投放直到額外投入的轉換價值等於成本。Nectar Sleep案例證明,從CPA轉向ROAS出價策略後,收入增加17%,轉換次數提升19%,顯示價值導向的預算分配能創造更優異的整體表現。
有效Remarketing策略需在數量(覆蓋面)、品質(互動深度)與成果(轉換價值)三大支柱間取得動態平衡。Makro的全通路影片活動證明,僅追求大量曝光而忽略品質指標,將導致效率低下;反之,過度聚焦轉換而忽略上層漏斗建設,則會限制長期成長潛力。實務操作上,建議建立「指標階梯」監控系統:上層漏斗追蹤觀看次數與頻率控制;中層漏斗監測品牌搜尋提升度與影片完成率;下層漏斗則專注ROAS與CPA等轉換指標。Timberland案例中,cacaFly團隊透過這種整合衡量框架,成功將廣告觸及擴展至750萬用戶,其中CTV觀眾佔84萬,並最終轉化為上萬筆訂單。關鍵在於根據各漏斗階段目標動態調整KPI權重,避免用單一指標評估全漏斗成效。
增量測試是破解Remarketing預算分配迷思的核心工具。搜尋提升度研究能量化廣告對品牌搜尋量的實際影響,轉換提升研究則能辨識哪些接觸點真正驅動購買。數據顯示,每年執行15次以上測試的廣告主,當年業績成長30%,次年更達45%增幅。實務上建議採用「地理分群」測試法,將市場隨機分為測試組與對照組,精確衡量活動的增量效果。MandM Direct透過系統化測試,發現針對高價值購物者的較平均水平高出120%,據此調整預算分配優先順序。這種測試文化能避免「最後點擊歸因」的偏誤,真正識別各漏斗階段的貢獻價值,為預算分配提供科學基礎。
南非零售商Makro的全通路影片行銷活動,展現了精準頻率控制的藝術。該活動結合Demand Gen廣告與YouTube Shorts,透過「頻率分層」技術,對不同互動深度的受眾設定差異化曝光上限。新受眾每天不超過3次曝光,已互動用戶則提升至5次,但設定每周上限避免疲勞。這種動態調整使影片觀看時間增長41%,轉換率提升8%,且關鍵在於收入價值(非單純轉換量)增加20%,顯示頻率控制得當能提升轉換品質。技術層面,Makro運用Google Ads的頻率管理工具,實時監測曝光分布,當特定群體達到閾值時自動暫停投放,轉向其他低頻次受眾。這種做法避免傳統Remarketing常見的過度投放陷阱,將預算集中在最能產生價值增量的曝光區間。
Timberland 50週年活動中,cacaFly團隊設計的三階段預算遞移策略值得借鑑。初期70%預算投入上層漏斗建立品牌認知,隨微電影「原點洗鞋店」擴散,逐步將預算比重轉移至中層漏斗產品溝通,最終在雙11檔期將50%預算集中於下層漏斗轉換。這種「預算滑移」策略配合消費者旅程進展,使品牌搜尋量提升1.9倍,年輕受眾更達2.8倍增幅。技術實現上,團隊運用自動化規則,當品牌搜尋量提升達標時觸發預算重分配。關鍵在於預算遞移非一刀切,而是維持各漏斗層級的最小有效投放,形成連續性Remarketing體驗。這種動態平衡使Timberland在競爭激烈的戶外服飾市場中脫穎而出,最終創造上萬筆訂單的實質業績。
英國時尚零售商MandM Direct的價值出價策略,展現了Remarketing預算的邊際效益優化藝術。該品牌採用目標出價,系統會自動對高價值客戶提高出價,對低價值客戶降低出價,使廣告支出回報率提升120%,營收成長48%。深入分析其策略,MandM Direct並未一味追求最高群體,而是建立「價值階梯」,找出介於3-5倍之間的「甜蜜點」受眾加大投放,因這群體的邊際轉換價值最高。技術上結合客戶分群與智慧出價,當測試發現某群體ROAS開始下降時自動調整預算。這種數據驅動的動態優化,使每次轉換成本下降20.7%,展現精準的強大效益。案例證明,與其廣撒網式,不如聚焦能產生最佳邊際回報的受眾區間。
Topkee的Google再行銷方案專注於透過精準的廣告投放策略,協助企業最大化廣告效益並提升品牌價值。該方案的核心優勢在於能夠鎖定已對品牌表現出興趣的潛在客戶,透過多重曝光與數據驅動的優化機制,有效提升廣告轉換率與品牌記憶度。
在提升廣告回報率方面,Topkee的策略透過Google平台技術,將廣告精準投放給曾與品牌互動的用戶群體。由於這些用戶已對產品或服務表現出初步興趣,廣告轉化為實際銷售的機率大幅提高。同時,透過反覆曝光品牌訊息,廣告能強化消費者的品牌認知,長期累積品牌資產。針對未完成轉換的用戶,Topkee設計專屬的機制。例如針對放棄購物車的訪客,系統會自動觸發促銷訊息或折扣誘因,引導其返回網站完成交易。此策略直接解決電商常見的棄單問題,顯著提高轉換率。此外,方案運用Google龐大的用戶行為數據庫,結合Topkee自主開發的TTO數據分析工具,實現受眾的細分與精準定位,確保廣告僅展示給高相關性族群,避免無效曝光。
成效追蹤與優化是方案的另一核心。Topkee的歸因分析模型能清晰呈現各渠道貢獻度,搭配專屬顧問的深度報告解讀,企業可掌握包括View-through Conversion在內的完整轉換路徑。數據不僅用於即時調整出價策略,更能反饋至產品開發與服務優化,形成「投放-分析-迭代」的閉環。這種以KPI為導向的服務模式,確保每一分廣告預算都能產生可衡量的商業價值。 整體而言,Topkee的Google再行銷方案透過技術整合、數據分析與策略創意的三重協作,協助企業在高度競爭的數位環境中,持續挖掘客戶終身價值並提升營運效率。
Remarketing策略在跨境電商與隱私保護的雙重趨勢下,正面臨典範轉移的關鍵時刻。從Makro的全通路影片優化、Timberland的三階段漏斗策略,到MandM Direct的價值出價實例,我們看到數據驅動的預算分配如何創造顯著商業價值。未來成功的Remarketing將建立在三大支柱上:隱私合規的技術基礎、AI增強的全漏斗視角,以及持續測試的學習文化。面對快速變遷的數位環境,企業需要更敏捷地調整策略,將有限預算精準投入最能驅動成長的接觸點。若您需要進一步優化投資回報,建議諮詢Topkee的專業顧問團隊,量身打造符合您業務目標的全漏斗解決方案。
精準定位,提升品牌銷售動能
Google AI工具重塑品牌成長策略,破解碎片化消費者旅程
AI驅動的全漏斗行銷策略,讓轉換率飆升